随着互联网金融持续发酵,移动支付如亚马逊雨林的蝴蝶,振振翅膀就能掀起狂风暴雨。日前,第九届中国支付业国际峰会完美落幕,移动支付毫无疑问成为讨论焦点,引发业界精英和专家旁征博引,共论移动支付的机遇和挑战。
在圆桌讨论中,银盛支付董事长李鲁作为移动支付分论坛环节主主席,与支付圈CEO朱明利、百度百付宝首席架构师林雪涛、中国电信CMO陈义文,以及东亚银行中国交易产品部总经理彭巨钢共论“移动支付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焦点话题,分别从第三方支付、银行、互联网BAT、自媒体、运营商的角度论剑风口下的移动支付,思想火花引爆全场观众的热情和掌声。
李鲁认为,站在风口下,移动支付领域风起云涌,无论是前期的抢红包大战,还是移动打车大战,以及近日的线下商超抢夺战,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算盘都打在抢占移动支付入口上,想借此打造属于自己的多场景O2O支付闭环,从而培养用户消费习惯,为移动支付爆发时期备战。
第三方支付企业扎堆移动支付风口,看到移动支付发展前景是有数据支撑的。根据易观智库2014年度中国互联网产业核心数据盘点报告显示,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达到7万亿以上,环比增长近500%,这是继2013年环比增长率达到800%之后的第二次爆发式增长,表明用户使用移动端进行支付的习惯已经形成。
“这一数据也表明支付产业链已经在向移动支付转型,创新支付方式、改善移动支付环境更是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李鲁认为,谁能抢占移动支付入口,就能站在移动支付风口翩翩起舞。
在移动支付大势所趋下,传统银行也开始创新思变。彭巨钢表示,对于传统银行业而言,进军移动支付既有天然的优势,也是未来转型发展、行业创新的需要。当前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明显,传统银行要生存并保留客户,提升业绩,就必须迎合当前发展趋势,满足便利消费者需求。
当移动支付的浪潮越堆越高,除了对传统行业的颠覆,对支付形式的创新也势不可挡。朱明利认为,未来,移动支付将向两个方面延伸:一是硬件,不仅仅是智能手机,因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移动支付会越来越流行和便利;二是软件,支付与社交的结合让移动支付更方便地在陌生人之间使用,甚至会彻底改变人类货币的使用方式。
李鲁也预测,可穿戴设备是未来移动支付的抓手,作为便利性小额支付的前景非常乐观,也会大大提升移动支付的使用率,特别是可穿戴设备的大数据采集将更加有利于个体与机构之间的连接,未来可开发出更多的应用场景。得益于配备了地理位置和生物方面的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有望将移动支付简化到一个点进行,从而大幅提升支付体验。
“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越快,安全问题就越来越严重,”百度安全专家认为,一旦支付与社交连接到一起,安全就成了大问题。不管是微信的支付,还是支付宝的“到位”,都必须解决安全问题,避免酿成大祸。
他认为,根据现有的移动支付安全形势来看,改善安全环境并不宜“强攻”而应“巧取”,先改善产业链生态结构、再解决具体问题,具体要从提升网民安全防范能力、加强跨界合作、建立移动安全开放平台三个方面突破。
而李鲁则认为,移动支付通过重重保障和认证,其安全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安全问题屡次被提及,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消费者使用信心。而信心则与支付的使用价值有关,人们选择使用支付宝和微信,并不一定看重的是它们的安全防护,而是其使用场景让用户认同。
据李鲁介绍,银盛支付一直纵深扎根细分行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目前已覆盖机票、酒店、教育、租车、洗衣、电商等场景,同时实现线下场景联动,与天虹便利店等达成线下支付场景合作,下一步将在拥有支付数据的基础上探索用户习惯,进一步加强用户移动支付的黏性。
“无论移动支付如何发展变化,万变不离好的内容和服务,包括场景建设、细分市场”,李鲁认为,“内容+平台”才是生存下去的重要基础。
微信扫描关注我们